为加强我镇经济建设,更好地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任务,促进镇产业转型发展,全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7月27日至7月31日,我参加了区组织赴南京、苏州等地的学习培训班。培训心得如下:
30多年来,苏州作为小康建设的“试验田”,积极探索小康社会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创新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开展,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展现新面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文明创建、文化建设引领新风尚,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呈现新气象。苏州发展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天的苏州,古韵与今风共存,传统与现代兼具,人文与科技融合,活力与魅力同辉,形成了鲜明特色。
一、具体感受
(一)借力用力谋求自身快速发展。一是利用国家层面的政策机遇谋求发展。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其中寻求创业发展先机和政策倾斜优势十分重要,最大限度寻求中央、省级层面的支持,使得找准发展突破口。比如苏州市1992年建立的苏州高新区、张家港保税区等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二是利用外资谋求发展。注重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利用企业来所辖区域创业机会,利用好企业资源发展链条经济,扩大影响力。比如苏州市利用新加坡国家的资源建立苏州新加坡园区。三是激活民营经济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民营经济经营方式灵活、生产效率高、创新能力强、适应市场快等特点,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常熟市的发展,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必须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国各级层面都在追求创新发展,其目的都是为给人民群众谋利益,解决其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问题。苏州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已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不合理局面,解决了城乡格局,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使民众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起来,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三)优质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领导层决策起着关键作用,发展的理念既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又要有别具一格的独特性,打造出城市发展个性和独特魅力。苏州的发展把“苏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追求着“简约而不简单”的创造风格,无论是在苏州的城市建设规划上,还是城市治理方面,以及社会管理都追求着细致、精致、极致。
(四)发展必须发挥人才是第一优势资源。随着国家层面的更加开放,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型和当今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苏州政府进一步更新招才引智观念,包容性更强、竞争力更优,创造了其各尽其能、才尽其用的干事创业环境,百花齐放,抢占着创新创业的制高点。在苏州快速发展期,苏州大胆任用经济型、学者型、专家型干部,在各个领域独当一面,亲征上阵干事创业,利用在长期工作积累下经验,人格魅力、专业知识,掀起了干事创业热潮,把“苏州发展模式”推向全国,成为各省市学习的典范。
(五)发展需要树立品牌名牌意识。苏州的发展通过培育、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其产业附加值,形成产业链从而带动区域性发展。比如,苏州园林、刺绣、山塘街古迹挖掘、阳澄湖大闸蟹、水八仙、常熟服装城、皮革城等等,形成产业链、消费圈,提供经济增长自身动力,让人到此就会有消费诱惑,产生消费冲动,拉动各类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点。
(六)维护社会稳定为发展保驾护航。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大责任,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势在必行。苏州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能与国家所辖的省、直辖市争比排位,可以说离不开苏州安全稳定是社会环境,苏州近些年来的社会治理能力一直排在全国前列。苏州的“政社互动”社会管理格局、“三大工作法”基层工作的创新,“乡情工作法”、“仁爱工作法”、 “融合工作法”等系列做法,为其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解决其后顾之忧。
二、几点建议
(一)抢抓机遇借力发展。一是抓好“携手奔小康行动”的机遇。利用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扶贫援助机遇,抓紧搭建帮扶与合作并举的平台,全面深化交流合作,通过东部的资金支持、企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动力转移、技术合作等形式,抓好规划,抓好机制,抓好服务,抓好落实,借助东部的帮扶力度增添自身的发展动力。二是抓好脱贫攻坚战略遇机。利用国家战略的政策倾斜、资金项目的扶持等优势,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搞好规划和落实。利用“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鼓励各界积极参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中来,增加就近劳动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待遇,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激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其造血功能,稳步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三是抓好引进来和走出去行动工作。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大力提升投资硬、软环境竞争实力,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推介会、展销会,加大力度推介优势资源、优质项目、特色产业和优惠政策,形成人人都是招商引资者,宣传推介代言人,真正引进好客商好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四是抓好民间资本投资工作。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让政府搭台、民资唱戏,大胆鼓励个体创业,支持“小微企业”、“雁归工程”发展,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局面,进一步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
(二)为民谋利协调发展。一是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四改一维一化工程,完善农村道路交通、通讯网络、全民健身场所、乡村道路亮化、乡村垃圾处理设备等硬件设施设备。二是完善民生体系建设。努力把发展的成果真正体现在民生上,真正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多谋民生之利,强化民生保障,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努力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铺就一条为民、惠民、富民之路。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现农旅一体化,颠覆传统农民意识,提升村庄环境品味,制定好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三)提升品位创新发展。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城市风格和功能的规划,既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保护好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规范城市空间秩序、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塑造独特城市魅力。二是提升城市软实力。争创更多“国字”头衔,打造城市名片,加强城市管理,强化平安建设,增加城市安全感和满意度,提升对外的关注度、美誉度和知名度。三是一脉相承地塑造城市风格。在准确定位城市的风格后,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地继续打造其风貌特色,多角度、多层次塑造,把理念融入到人们的行为习惯,经过点滴积累,展现出城市独特的韵味。
(四)汇智聚才开放发展。一是选好精兵良将征战。在全社会形成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良好氛围,着力建设培养走在各类前列的各领域人才队伍,能紧跟并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有志于建设落后地区和敢于冲锋到扶贫一线的人才队伍放在前面,充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骨干作用,为脱贫攻坚战选好精兵良将。二是接纳、吸引新生力量接班。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务实的发展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重视近期任务与长远发展的统筹结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锻造,始终坚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不断培养实才干才,吸纳各路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聚合巨大能量。三是强化人才的使用。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注重人才的适岗、适位,把专业技术型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把优秀人才放到最需要的岗位。比如熟悉经济、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可把他们选送到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市发展等主战场,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五)品牌效应助力发展。一是打造形象名片,充分挖掘当地城市的自然、人文、历史、现实、塑造一座城市的内涵与精神,体现城市的形象、气质和品格和精神和追求。发挥城市名片的扩散效应,来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扩大招商引资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二是打造特色产业名片。通过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对外进行宣传推介,实现产销一条龙,成为城市的一张消费的名片,吸引消费群体。三是打造旅游名片。加强领域内各景点景区的改造升级,注重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潜在软实力的挖掘,塑造城市旅游精品,精心编织旅游网络,不断提升服务接待能力,让旅游成为一条绿色经济通道。
(六)和谐稳定保障发展。一是注重意识形态的引领。加强乡风文明培育,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文化展示、民情商议、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展基层宣传文化新阵地,传承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农村社会风气专项治理,抵制陋习、恶习,在全社会树立知荣辱、讲廉耻、树新风的良好风尚,颂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发挥好信息网络优势,管控好社会舆情,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和安全隐患的整治消除。深化普法教育进社区、村寨、学校等领域,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纠正社会不正之风,实现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在全社会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落实好平安创建工作,实现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无安全火灾事故、无干部职工违法犯罪的等目标,为促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等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优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法治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略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敢于与不正之风作斗争,抨击把家庭责任与义务推至政府、社会承担的行为,化解好信访维稳事件,处置好与群众关系,让基层组织履行好维稳一方的工作,巩固好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鲁ICP备05051098号 版权所有:青岛兰德经济管理培训学校 咨询电话:400-816-5526(免长途话费)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848号
技术支持:青岛网站建设--青岛新视点网络